主機板有一體式IO背板和M2散熱片可以提高裝機幸福感


最近買了一片丐板(用料不豪華)的主機板,在 Intel 晶片組分級 Z>B>H 中,大概是 B 系列數一數二便宜的,反正又不超頻,也沒有要直播打遊戲。

在購買主機板之前,一直有兩個疑問:

  • 一體式 IO 背板+誇張的散熱裝甲,真的有必要嗎?
  • 我需要為了主板內附兩塊 SSD 散熱片,多花幾千塊選比較高階,但大半功能都用不到的主機板? 畢竟 M.2 SSD 的散熱片,在蝦皮只要台幣 $100 上下就能找到堪用的。 $2000 > $200。

實際購買安裝之後,又有了不同的的裝機體驗,本文就來好好聊聊…

這麼多年過去,桌上型電腦零件又有不少變革

比起換下來的設備,現在的桌上型電腦零件跟以前差異還真不少:

過去現在
主機板 SATA 插槽有分什麼 3G/6G,通常會用不同顏色基本上都是 6G (SATA 3.0 6Gb/s)
機械硬碟會震動,要選用料夠好的機殼,不然會共振本機只裝固態硬碟,其他的放 NAS
靜音機殼有很多要點,例如鋼板要厚,側板還要有隔音棉…現在主機裡面會發出聲音的只有那堆漂亮的無力扇、水冷偶爾的氣泡聲、大部分時間都聽不到的顯卡風扇聲、電源供應器的風扇聲
機殼的硬碟槽要多,硬碟還要可以從側邊插入,方便拆裝…主機板的 M.2 SSD 槽要夠多,不然還要外接擴充卡
硬碟側置式機殼,另一面深度要夠,以免碰到線材較硬的電源供應器,側板關不起來M.2 SSD 就薄薄的一片直接插在主板上,不用另外接線
3.5硬碟區沒地方裝風扇,散熱不佳,設計不良這片主板連 M.2 SSD 散熱片都不附/只附一片? 好丐
要用金屬機殼才能抗干擾! 還有太薄的機殼不管設計得多好,都容易被評為不入流的機殼沒人管你鋼板有多厚,先看玻璃面積有多大,側邊、前面、上面都要有玻璃,曲面玻璃更好。還有能裝幾顆 ARGB 風扇,買機殼有沒有送 ARGB 風扇?
顯示卡要外接電源? 一定是性能猛獸一些中低階也要接 8PIN 電源,而且還有新的 12VHPWR 規格,用轉接的還怕燒掉
主板 CPU 電源 4PIN主板 CPU 電源 6PIN/8PIN
主板常用的針腳跟接口就那幾個多了一堆 ARGB 風扇用、無線網卡、讓主機板前面板也能使用各種高速傳輸規格…等其他的玩意,還要查說明書看哪些插槽有共用 PCI-E 通道、有沒有直連 CPU
記憶體插槽插滿就是爽記憶體如果插滿,頻率有可能降到很低,只插兩條才是專家
這機殼雖然舊了點,頂多深度不夠,沒辦法裝太大的風冷這什麼舊機殼,沒地方鎖一體式水冷,也沒有顯示卡直立架?

ASUS EX-B760M-V5 D4 心得

買的丐版主機板型號是 ASUS EX-B760M-V5 D4,在網路上可能找不太到像樣的介紹或實測,因為價格便宜,沒有什麼拍攝或宣傳價值。

反倒是到對岸的 bilibili 搜尋「長征系列」,有一些這張主板實際上機實測與評論,不是只有照官網規格念稿而已。

EX B760M-V5 D4

主機板長得像上面這樣,官網文案號稱是網咖、按訂單配置的遊戲系統及品質導向企業的最佳選擇:

  • M-ATX 尺寸的板子。
  • DDR4 2DIMM,最大支援到 64GB。
    現階段 DDR4 記憶體還是比 DDR5 便宜,如果擔心什麼記憶體插槽故障又不想拆機送修,那可能還是乖乖找其他可以裝 4 條 RAM 的…但 2000 多元價位帶又有 4 條記憶體的全新主機板,選擇不多,比較有名的是微星 PRO B760M-P DDR4
  • 8 相供電。
    沒有 DrMOS,沒有 VRM 散熱片,在開機運作時,電感/電容和晶體管(MOS管)都是會燙的程度。
  • 只有一個 HDMI(4K@60Hz HDMI 2.1) 和一個 D-sub 接口。
    如果你有兩個 HDMI 螢幕要接? 那可能要考慮別張主機板…反正我是有另外的獨立顯卡啦。
  • 沒有任何 ARGB 接口,5V ARGB 跟 12V ARGB 都沒有。
    想要玩海景房光害主機,除非另外買那種接 SATA 的 ARGB 控制器,或是只能玩固定顏色的傳統風扇。
  • BIOS 的功能非常精簡
    因為這張主板在官網根本沒放 BIOS 手冊,所以可能只有買回來才知道少了什麼。

缺點

這張主板的官網支援頁面還放 Q-DASHBOARD 連結? 但這張板子就壓根不支援,BIOS 直接沒有 Tool 那一區。
其他像關機之後網路燈還會閃、想關閉 USB 喚醒(電腦休眠時誤觸到鍵盤跟滑鼠就會喚醒),基本上都沒辦法,電源管理跟 APM Configuration 裡面好多選項都被閹割了。

也沒有 Q-FAN 那個曲線圖控制風扇轉速的,只有給 4 個檔位,讓人手動輸入溫度和對應幾%轉速。 順帶一提,Intel 12 代的原廠風扇還是太吵,風扇轉速已經調到聽得到風扇聲的程度,工作溫度還是常常 50~60 度起,最後還是換了塔散。

如果擔心一些主機板常用功能被閹割的人,可以至少研究這三個地方:

  • ASUS 官網主機板列表 把想要的功能勾一勾,會篩選出規格符合的主機板。技嘉跟微星也有類似設計。不過大部分人可能沒有這種明確需求和經驗,都是買回來使用後才發現,啊? 怎麼沒有這個?
  • 比較每張 ASUS 主機板的官網頁面,在「產品規格」頁面中有一段 “Special Features”,可以比較各個價位帶的主板多了少了什麼功能。
  • 有些型號 ASUS 的主機板會在支援區放上 BIOS 手冊,可以從 BIOS 手冊來比較功能差異。EX B760M-V5 D4 則是連 BIOS 手冊都沒有。

其他特色

因為是 B760 晶片組,所以有兩個 M.2 插槽,光看照片只知道主機板沒有附散熱片,但還真不知道 SSD 是怎麼固定的,鎖螺絲嗎?

買來打開外盒,才發現附了神祕的塑膠拉環(如下圖):

M2 SSD 用塑膠還固定

那個塑膠拉環用一種巧妙的方式固定 SSD,裝上顯卡之後,那個拉環跟顯卡背板的方向完全打架,要拆裝時都不太順手。

M2 SSD 用塑膠還固定 卡到顯卡背板

看文章開頭的主機板照片就知道,另一條 SSD 位置會被顯卡擋住,所以 SSD 散熱器也不能買高度太高的,我是買【Jonsbo】M.2 SSD硬碟散熱器,高度 76.3 mm,跟顯卡散熱片的位置非常緊繃,被動散熱的效果很差。

M.2 SSD 硬碟新手安裝問題

回到開頭的問題…需要為了主板內附 SSD 散熱片,多花幾千塊選比較高階的主機板?
如果時間重來,我應該會選擇 YES…因為 M.2 SSD 就讓我多拆裝了好幾次喔。

M.2 SSD 的接腳是有方向性的,方向不對插不進去,
另外買的 SSD 散熱片也是有方向性的,如果裝錯方向,也沒辦法好好裝進主機板插槽鎖好,
或是位置不對,例如圓形缺口的那端留的位置太少/接腳那端留的位置太少,也都是沒辦法順利安裝。

裝好後又發現 SSD 開機後直接 50 幾度,明明還沒幹嘛?
不是什麼 Gen5 的高速 SSD,只是 Gen3x4 的 KIOXIA 鎧俠 Exceria G2。
而且因為我之前是裝在 SSD 外接盒中使用,所以自己知道這顆 SSD 溫度不應該這麼高,這溫度肯定不正常。

再仔細看了一下 SSD 散熱片網頁上的說明圖文,重新把顯卡跟 SSD 拆下來,多貼一塊導熱貼,讓 SSD 和導熱貼緊密接觸,才到比較正常的溫度。

M2 SSD 散熱片與導熱貼

所以喬思伯 SSD 散熱片裡面有附 4 張導熱貼(2深色2淺色),不是佛心多附的,是真的有必要才附,SSD 比較薄的記得要多墊幾片。

如果使用主機板上的 SSD 散熱片,就根本沒有這些對方向、喬位置的問題,只要導熱貼貼好,一個蘿蔔一個坑,很快就能裝好。

其他候補選手主機板型號

回到開頭的問題…一體式 IO 背板+誇張的散熱裝甲,真的有必要嗎?

當時選購清單還有其他選手,同樣在 3000 多塊的價位帶:

ASRock B760 Pro RS/D4

華擎的主機板 B760 Pro rs/d4 ,在原價屋搭 CPU 不到 $3400 就買得到,

  • 供電雖然沒到 10 幾相,但是有 Dr.MOS
  • 至少有附一條 M.2 散熱片
  • 有一體式 IO 背板
  • 背板有 Type-C 插槽(USB 3.2 Gen1)

Gigabyte b760m gaming plus wifi ddr4

技嘉的主機板 B760M GAMING PLUS WIFI DDR4,這張在欣亞跟原價屋都沒賣,要在網拍找,要認明 “GAMING PLUS”。

  • 有一體式 IO 背板
  • 只有 4+1+1 相供電
  • 沒附 M.2 散熱片
  • 支援 Wi-Fi 6 802.11ax+藍牙 5.3,其實為了在桌機用藍芽軌跡球滑鼠,我本來都還另外買個接收器,占掉一個 USB 孔,用這張可以解決現在的一個小痛點。

兩張主機板的顏質也還行,但我就是不想多花那一千塊,想挑戰客家的極限。

最後選了其他便宜的主板,結果導致裝機時除了上述 SSD 拆拆裝裝好幾次之外,傳統的 IO 檔板又害我多拆裝了一次,升級新設備的幸福感大幅降低。

把主機板裝入機殼時沒特別檢查,等全部鎖好開機,顯卡還沒裝,想說先開機看看,要插入螢幕的 HDMI 線…發現 IO 擋版沒裝好,有一塊擋版上的金屬片插到 HDMI 孔裡面,最後把主機板螺絲卸下重裝,又多花了一點時間。

總結

除了上述一些規格真的很精簡,安裝問題、BIOS 功能不足的問題之外,其他沒有太大的問題,在原價屋買主板後現場測開機,回來之後裝好也是一次點亮,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 VRM 沒有散熱片,是否會導致降頻,或是操作時碰到明顯體感上的卡頓? CPU 頻率上不去?
目前還沒用出來,沒有這麼大的效能需求。

裝這台只是為了能直接跑 Windows 11,而不用透過一些奇怪的方式繞過去,也不想買 Intel 8~11 代的二手零件,明明是過保的板+U,卻跟 Intel 12 代新品差沒多少錢…。

新一代 CPU 開賣後,前一代有特價可以撿?

Intel 桌上型電腦 CPU 架構和腳位大更新(Intel® Core™ 第 14 代 => Intel® Core™ Ultra 200S 系列),那麼上市開賣幾周之後,商品有沒有大幅降價? 能不能撿到一些便宜的二手零件?

我把一些 Intel CPU 和主機板商品,加到原價屋的購物車(行動版查價系統的我的清單),比較前後的價格差異。

新一代產品發布,但還沒開賣前:
部分 CPU 跟主板有小降一點,頂多沒幾百塊的幅度,但沒有大跳水。

新一代正式開賣:
有些舊品項直接下架不賣了。
其他還在賣的商品,也沒有再出現更多的降價。

想像中的「撿前一代商品的特價」的絕佳入手期並沒有出現。

因為 Intel 新一代一開始開賣的是比較中高階而且可超頻的型號,Intel Core Ultra 5/7/9,會換的人可能都是有這種高階需求的,所以這時候逛網路上一些二手拍賣區,放出來的也是前幾代的高階型號,例如主板+CPU動輒破萬元,或是整機好幾萬的。沒有想撿的慾望,真的有很佛心的價格,也輪不到我。

等到過幾個禮拜遊戲神 U : AMD 9800X3D 開賣,網路上的二手拍賣區,可以看到更多被換下來的 Intel Z690 設備,價格也許有更便宜一些,但是保固情況也更差。

Intel 新一代 CPU 的升級慾望

看了一些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200S CPU 的實際使用心得,想讓人升級的慾望不大…

同級效能下更省電? 也許可以不用花這麼多錢買高階水冷或超大顆塔散,但平常就沒有用多高階的耗電 CPU,也沒在手動超頻。

內建 NPU?
NPU 可提供 13 TOPs 的 AI 算力,CPU 最高提供 15 TOPs,但加起來根本還不到 Windows 11 AI PC 規定的 40 TOPS,看 AI PC 那些酷炫的新功能,換 Intel® Core™ Ultra 200S 還是玩不到。

更高的傳輸速度?
我還不想多花錢換 DDR5 記憶體,也不想多花錢買 Gen4/Gen5 的高速 SSD。

跟前代或其他廠牌比,同價位有換到更驚人的效能嗎? 好像沒有強非常多,尤其是隔壁的 Mac mini (M4) 最低配也才不到 2 萬塊。

電腦零件沿用?
Intel Core™ Ultra 200S CPU 雖然腳位更新 LGA1851,CPU 主要發熱的位置跟 14 代稍微不同,
但是底座尺寸沒變,一些相容 LGA1700 的水冷散熱器甚至還是可以沿用。

家裡還有一個不相容 LGA1700 的一體式水冷,以前是買給更早的 Intel 前幾代用的,當時看 P 家電商在特價,就買來試試。

雖然廠商比較小間,沒有漏液賠償之類的政策,但便宜嘛!
結果想升級時,廠商也沒有出 LGA1700 相容套件,就是要讓大家買新的…
(同時期市面上的塔散產品,有些後來還是有支援LGA1700,溫度壓不壓得住暫先不論)

新的 LGA1851 可以用幾年? 依照放出的 Intel CPU Roadmap 來看,下一代 Intel CPU 的腳位又要換了。

Intel Desktop CPU roadmap

雖然普通人不會年年換新 CPU 和新主板,但現在如果買水冷、塔散,過兩三年想換電腦時,應該又沒辦法沿用了。